作为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广灵县始终瞄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瓶颈难题,持续引深“六环联动”易地扶贫搬迁“山西经验”,以超常举措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踏实走出了“一领两带两扶”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径,切实让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搬迁2800多户6500多人,涉及7个乡镇40多个自然村。
党建引领 凝聚攻坚合力
清晨一大早,孙永军像往常一样,在去向牌上把自己的姓名推到了入村一栏。今天,他要去搬迁村七咀村入户,继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力争让七咀村未搬迁户7月初全部搬迁。
孙永军是一斗泉乡易地搬迁安置点斗泉新村的党总支副书记,也是县文旅局派驻易地搬迁村桥涧村的第一书记。易地搬迁安置点斗泉新村占地370亩,涉及六咀、七咀、黑洼、板塔寺、黑土坪、黑鱼洞、桥涧7个搬迁村666户1686人。为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该安置点成立了党总支,统筹管理7个搬迁村的党支部工作。
广灵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增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实施安置点党建“书记项目”,推广村干部“去向牌”、“全岗通”,切实构建起党建引领、组织跟进、小组管理“三位一体”安置点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全员轮训、高校培训、外出考察、定向挂职、岗位锻炼“五位一体”易地扶贫搬迁干部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确保搬迁一线干部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党建+脱贫”、“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等系列实践活动,搬迁安置点干群齐心脱贫、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生动展现。
“两业”带动 增强发展活力
聚和村是广灵县较早的移民搬迁新村之一,由于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2018年县里实施“双十双百”示范工程,出台了《广灵县扶贫车间奖补实施细则》,推进乡村“扶贫车间”建设,聚和村成功从河北省白沟镇引进箱包加工企业来村投资建设合晟兴箱包“扶贫车间”,一下子就解决了村里30多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广灵县把发展产业、加强就业作为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逐步致富”的根本之策,推动“产业项目、务工就业”全覆盖。全县累计投入资金6928万元,谋划实施搬迁后续产业项目23个;围绕杂粮、菇菜、畜禽、杏果四大主导产业,在迁出村种植黄芪3000亩,实施退耕还林400亩,搬迁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养业、杏果采摘务工等,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打破乡村行政、地域界限,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发展“飞地模式”黄花产业,带动贫困户种植黄花6400亩,受益6396人。同时,依托“广灵巧娘”劳务品牌,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通过“村头建厂、培训入户、岗位上门”,不断做细做实做强搬迁安置点务工就业文章,752名搬迁劳动力以劳务形式实现稳定就业。该县还投资3500万元,在安置点新建就业务工园区7个,旭隆古灯、水饺加工等项目主体全部“拎包入住”,村级“扶贫车间”发展近50家。
“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走进南村镇南村村南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淳朴的气息感染着每个人,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氛。大人小孩在站街窜巷间隙,看着“文化启迪墙”,听着“村通大喇叭”,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有榜样、赶超有方向。广灵县将“精神扶贫”作为保障高质量脱贫和防范风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让搬迁群众换环境、富口袋的同时不忘“富脑袋”,通过移风易俗约“规”、美化环境改“习”、文明创建润“心”,凝聚搬迁群众正能量,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每个搬迁安置点都选出德高望重、急公好义的“能人”为本村乡贤,并动员其参与到日常村务和乡村治理中。各村积极推行“一约四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和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四会”,将农村“天价彩礼娶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和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一一破除,真正将“一约四会”打造成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大力开展“美丽家庭、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推动“扶贫爱心超市”全覆盖,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节日新习俗。同时,倡导“自媒体”传播,创建“旧时光”“村友会”等微信和短视频平台58个,让群众通过“炕头吃饭、相互‘撺忙’”等难忘回忆来留住乡愁、唤醒乡情,汇聚成为实实在在的脱贫精神力量。
求职找工作 微信搜公众号 大同招聘信息总汇 或加微信16983141
大同人才网,www.dtrcw.net 是您找工作途中很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