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露天大佛(资料照片)
《MUMA Ⅱ》 作者:何悦(中央美院)
《坚强,当我起身发言时》 作者:汉克·维希(荷兰)
《木砀》 作者:蔡雅玲(中央美院)
善化寺泥塑(资料照片) 巍峨的东城墙蜿蜒起伏,沉静浑厚的墙体内,有着绵延宽敞幽深的展馆,这里以白色、灰色为主基调,素雅中彰显气势。一座座或古朴或时尚,或诙谐或抽象的雕塑氤氲着灵光,幻化着雕刻者的思想,见证着这一刻的辉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大同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雕塑之都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暨“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昨日掀开帷幕,古今文化交融,新旧交相辉映,展览甫一亮相,便吸引了海内外雕塑艺术家的目光。
1982年,大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大同积累了丰厚的历史遗存。2008年7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第二次来同考察后认为,中国雕塑历史在北魏时期达到高峰,一直到明代以后开始衰落,在此期间的各个时代,雕塑都在大同留下了绝世精品,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雕塑艺术,更是创造了中国雕塑艺术划时代的辉煌,大同堪称中国古代雕塑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之都。从此,“中国雕塑之都”这一称谓渐成学界共识,韩美林、曾成钢、吴为山、金维诺等艺术家、学者,也都一再非常肯定地认定,大同遗存的古代雕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当是最美、最经典的。 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大同的文化家底,为不辜负众多学者、艺术家的期望,实现所有大同人的殷切企盼,大同人开始朝着心中的梦想坚实迈进。2009年6月,旨在打造中国雕塑之都的“新云冈计划”正式启动。计划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指导创作当代雕塑精品;创办雕塑学院,为中国雕塑之都培养人才;建设雕塑艺术馆,收藏国内外优秀雕塑艺术作品;深化城市雕塑空间规划,将雕塑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打造历史和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雕塑之都”。 冯骥才先生将名城大同誉为“中国雕塑之都”后,外界开始以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阅读、审视大同。2010年9月,大同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塑之都”。 在集体无个性成为城市化的通病,城市文化被平庸化的浪潮淹没的时代,大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中国雕塑之都”。
摘取“中国雕塑之都”桂冠固然值得大同人骄傲,但是,一方面保护、修复和弘扬大同原有的传统雕塑文化,另一方面创作、创造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媲美的现代雕塑艺术,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更重要的课题。 今年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在阐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任务中,提出的三句话中第一句就是“打好文化牌”,明确指出了要下力打造大同的文化软实力,精心搞好民间艺术节、雕塑展、双年展等文化主题节庆活动,不断积累和壮大名城古都的声势,增强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年4月,国际雕塑双年展落户大同,可谓正逢其时。 2011年4月,中国雕塑之都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策展工作会议在我市云冈建国宾馆举行,策展会上确定了双年展的主题是“开悟”。同时确立了一种理念,就是双年展应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包容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表现当代艺术,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力争实现政府、社会、民众三赢,从而把展览办成年轻艺术家走向成功、走向社会的起点,办成艺术家成名的摇篮,办成充分展示优秀艺术家成就的平台。 “双年展”是一个纯粹的舶来词,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化的两年举办一次的美术展览形式。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博士孙振华说,双年展是在全球化时代兴起的,不仅是一个名称,而且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取向,强调和公众的交流、对话,是对城市文化的打造、城市品牌的推广,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姿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双年展无疑是其城市名片上的烫金。而大同这次举办的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最明显的特点是,这是国内第一个、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以雕塑形式命名的双年展。(责任编辑:sw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