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赢了,咱贫困户也脱贫了,大家都在想好政策还能不能持续下去?这下好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了,彻底给咱农民吃了‘定心丸’。”广灵县南村镇下林关村脱贫户王领军说;“下一步,我们全区上下将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振兴战略,抢抓机遇求突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埋头苦干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云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有军说;“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等于制定了法治框架下的乡村振兴路线图和施工图,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方向,我们部门今后的工作更有方向了,大家信心也更足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席志俊说……
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连日来,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在全市各界引起热议。刚刚召开的全市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再一次对全市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正当其时,乡村振兴恰逢其时。
盛夏时节,广袤的云中大地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息: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强农富民项目落地生根、远景规划蓝图加紧绘制,全市566支乡村振兴工作队、1888名驻村干部目前已全部到岗到位展开工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一张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已然徐徐展开。
发展“特”“优”产业
提升振兴效益
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黄花种植基地,大片大片长势正旺的黄花,将广袤的田野装扮得生机盎然。“目前,我们村黄花种植面积已达4200亩,这几天,村民们和务工人员正在忙着采摘黄花,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激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136”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实施“特”“优”战略,重点发展杂粮、蔬菜、畜牧、特色中药材、黄花、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有力奠定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已经成为“脱贫致富花”“乡村振兴花”的黄花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今年将重点推进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桑干河沿线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让荒滩集中利用变成现实,今年全市将再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万亩,真正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格局;大同国际陆港北肉冷链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两山一盆地”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黄花、乳品、药茶、肉制品等产业集群正在聚力打造……一项项富民增收的高品质项目为我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奠定根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为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鼓劲添彩。
推动绿色发展
保证振兴质量
炎炎夏日,漫步在左云县十里河湿地生态公园,蓝天碧水、绿树鲜花,水鸟嬉戏飞翔,一幅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展现眼前。“现在环境真是好得太多了,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走到哪里,都是景色,整个城市又干净又清爽!”左云居民范志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总目标,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建设绿意满满、生机盎然的生态宜居家园。全市上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村庄、通道和荒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同时,按照“进村路、环村林,街道树、庭院果”的要求,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涌现出广灵县涧西,灵丘县小寨、上下沿河,云州区营坊沟等一大批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福祉。
小桥、流水、亭阁;白杨、绿柏、垂柳……走进灵丘县红石塄乡北泉村,抬头见景,处处见绿,被外地人亲切地誉为“花果山”“绿氧吧”。该村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该村的重要产业。村民们说,这完全得益于生态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红利。
绿色发展为乡村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县区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市先后打造了杨家窑、花塔、北泉、神溪、涧西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评定4A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3A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长城人家”“太行人家”8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加快乡村建设
共享振兴成果
在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村道宽阔平坦、房屋整齐划一、绿植修剪美观。走进村民闫敏家,只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自来水和污水管道全部入户,改造后的无害化卫生厕所清洁干净,“现在家里的生活条件真是好,既卫生又便利。”说起自己的新生活,闫敏笑得合不拢嘴。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六个专项行动,开展“联手群众,清洁家园”活动,集中力量综合整治乡村环境,全力推进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乡村建设行动又明确了更加具体的方向:紧紧围绕“三化一改善”目标,补齐水、电、路、气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据悉,今年要新创建100个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200个整体推进村、300个重点帮扶村。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科科长赵小冬表示,今后要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在推进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清洁供暖上全面突破,在村庄合理布局、传统村落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上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新农村。
建强人才队伍
打牢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闫老师种出的蔬菜确实不一般,咱这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民可没少沾闫老师的光。”“这几年跟着闫老师种菜收入越来越高了。”……在阳高县种植蔬菜的农民圈里没有不认识闫振国的,他一年中有一多半时间都在各乡镇和村指导农民种菜。20多年来,他写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并参与编写了《设施蔬菜栽培与管理技术手册》,与中国农大教授合作编写了《番茄无公害种植管理技术》,并且培育出多个蔬菜新品种。他俨然就是菜农眼里的“土专家”。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技能提升作为促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的关键举措,大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为广大劳动者铺就一条致富成才路。去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视察时,肯定了我市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取得的成效。
从2020年起,我市决定用3年时间,实施培训范围拓展、培训体系健全、培训模式创新、培训颁证覆盖、培训实效聚焦“五大行动”,努力实现“3131”目标,即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到2022年全市持证高素质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持证农民至少掌握1项持续增收的关键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同时,不断深化与中国农大、山西农大、大同大学的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一线人才开发培养,育人引才,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这几年,中央、省、市都相继出台了很多支持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给返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空间。相信有了政策的感召和家乡的呼吁,一定会有更多人才选择农村,乡村的发展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求职找工作 微信搜公众号 大同招聘信息总汇 或加微信16983141
大同人才网,www.dtrcw.net 是您找工作途中很好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