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一种育儿说法是“和孩子做朋友”,强调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年幼时若不给孩子立规矩,等到长大后再好的教育都可能是无用的。所以,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界限感,说白了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预。
这样的边界能帮助我们不随意“闯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有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而在家里,家长常常因为爱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令孩子对“界限感”变得模糊。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选择跟孩子做朋友。然而,孩子的成长需要界限感。
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关系的来源。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养成界限,没有建立规则意识,未来生活中就会常常做出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养。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将来走向社会拥有更强的自律和理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良师为先,益友其后。并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我绝对不会纵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