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步升高,梨园水庄的梨花如云似雪般缀满枝头,游客也越来越多;西谷庄千亩智慧农业园的玉米苗也已长到20多厘米高;松树林下溜达的红羽鸡悠闲自在;记录着70多年奋斗历程的寺儿村村史馆,每天都会有村民来参观,回忆着艰辛与荣耀……平城区小南头街道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南头街道位于平城区东南部,是平城区唯一的纯农业街道。依托地理优势,该街道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全力打造城市周边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街道一直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西王庄村创新实施‘党支部+飞地经济+合作联盟’融合发展模式,‘梨园水庄’嘉年华综合体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陪同记者采访的小南头街道组宣委员王雅莉自豪地介绍道。
7年前,西王庄村摆脱地域限制的瓶颈,在云州区峰峪乡东马庄村流转1800亩土地建设梨园水庄项目,以“飞地经济”开启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引擎”。5月7日,大同日报社“美丽乡村行”采访小分队来到梨园水庄采访时看到,成片的梨园内,一簇簇梨花缀满枝头,与册田水库的粼粼碧波相映成景,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景区内还有休闲小木屋、民宿窑洞,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观雪,现已成为一个集采摘、养殖、游乐、休闲、民宿、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AAA级景区。据园区负责人兰泽介绍,目前,梨园水庄已种植玉露香梨1000亩10万株,嫁接仁用杏5000株,园区内面积达百亩的“百果园”,种植有苹果、葡萄、鸡心果、桃子、李子树等。玉露香梨挂果后,预计每亩产量近2000公斤,总产量达200万公斤。梨园水庄项目不仅解决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后期生活保障问题,同时也带动了云州区峰峪乡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2024年,梨园水庄实现收入270万元,为694户村民发放福利,同时吸纳了2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昔日的荒滩水库畔,如今凭借千树梨云、一湖碧水,绘就了塞上乡村“农旅共生”的崭新篇章,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西谷庄村的生态土鸡场,简易别致的鸡舍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林下,随处可见“叽叽咕咕”的“散步鸡”在林间悠然觅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生动具象化了。鸡场负责人杨巧兰正忙着给鸡喂食、拣拾鸡蛋,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去年开始养鸡,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运营,目前,养鸡场占地面积约60亩,养殖约1000只鸡,主要品种为红羽鸡,以散养模式,让鸡在林子里自由‘溜达’,土生土长、纯粮食喂养,鸡蛋品质有保障,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在杨巧兰与记者交谈期间,就有附近村民相约前来购买土鸡蛋,村民闫女士说:“这里的鸡蛋营养价值高,口感也好,我们经常过来买,有时还得提前预约。”
因为采用林下养殖模式,鸡在林间觅食草虫,有效抑制了草荒和病虫害,减少了农药使用;鸡的粪便又能肥土养树,促进林木健康生长。随着需求增长,鸡蛋不够卖。指着正在加紧扩建的鸡舍和仓储设施,杨巧兰说:“今年预计再养3000只不同品种的鸡,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为村民探寻更多致富新‘鸡’遇。”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从曾经的低矮平房,到如今明亮宽敞的现代化楼房, 近年来,寺儿村发展日新月异,不光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村民福利发放标准也相应提高。“2015年开始,凡是寺儿村的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生活补助240元。凡55周岁以上的村民享受养老补助金,每月以240元为基数发放,每10岁递增100元。”村党支部委员次元元表示,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也能享受到相应福利。“棚改经济”发展示范村寺儿村村集体还将260套棚改商铺整体经营打造成商业一条街,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拆迁安置后的居民创业不离村、就业不出村。
为记录长达70多年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廉洁文化,寺儿村精心打造了党建展厅、廉政展厅及村史馆三大文化阵地。“墙上这些黑白照片,记录着20世纪50年代寺儿村群众的生活和耕作场景……”在党建展厅,次元元向记者讲述着寺儿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廉洁展厅里通过把清廉元素巧妙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乡风文明建设,既提升了美丽乡村的“颜值”,又增添了“廉值”,让廉洁文化既“养眼”又“润心”。村史馆里整齐的笔记本、鲜艳的表演服、陈旧的农具……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静静诉说着曾经的故事。“馆里的这些老物件不仅记录着乡村历史变迁,也饱含着村民们的集体记忆,这里常年开放,欢迎大家来参观。”次元元笑着说。
干净、整洁、美观,路过塔儿村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小村落清新、质朴、宁静的氛围。近年来,塔儿村以“布局优化、街巷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保洁专业化”为目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70岁的李武一边整理院里菜畦里的小葱,一边感慨。村里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塔儿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建成2453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这里既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阵地。同时,村里还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浴室、卫生室,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娱乐、村民洗澡及就医等实际问题。村里还硬化大街小巷道路约3500米,敷设3000米污水管道,实现了全村主要巷道全覆盖,彻底告别污水乱倒的历史。走进村民韩建芳家的院子里,干净整洁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她正拿着工具平整土地,准备种点儿蔬菜,“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自家院子也不能落后。”正是像韩建芳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热爱自己的村庄,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才会不断攀升。
记者手记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抓产业、强特色,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发展“飞地经济”;生态养殖林下溜达鸡,开辟更多致富渠道;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小南头街道以更实的举措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建设和美乡村,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