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厂矿,二无企业,唯一的资源只有土地。如何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稳定增收?7月初,大同日报社“美丽乡村行”采访小分队走进云州区西坪镇东坪村,探究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强村富民的成功之路。
沿着平坦的道路进入东坪村,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新画卷:一排排平房整齐排列,整洁的道路延伸至家家户户,粉刷一新的墙壁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小村落,有200户469人,耕地5000多亩,其中水浇地3000多亩,主导产业为黄花和小杂粮种植。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群众的事就是咱们的事。”东坪村党支部坚持民主集中制,每周召开“碰头会”,从老人看病帮扶到农田灌溉安排,事无巨细都在会上商议。村党支部书记王美珍说:“以前我们村靠天吃饭,只能种玉米、粟子、小杂粮,没有一亩水浇地,唯一的机井还是1978年打的,别说浇地,村民吃水都困难。”2016年,在省招商银行太原分行的帮扶下村里新打了一眼吃水井,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
云州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后,为东坪村打了15眼机井,这也让村“两委”干部信心倍增。2016年底,为了拓宽村民致富渠道,40岁的王美珍牵头成立了云州区美珍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包括东坪村在内的3个村的1050亩土地进行流转,贷款100多万元,在2017年种下第一茬黄花。合作社成立后,村党支部在田间管理上大做文章,把所有黄花地分片,每片由党员担任片长,各负其责,组织专业机械旋耕组、水电浇灌组、田间锄地组的农户进行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田间作业。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当年,村里120人在合作社务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500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多元;种植有机旱作农作物1000亩,每亩产粮650公斤,人均增收1万元。
在帮助村民稳定增收的同时,东坪村党支部也非常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经营和生活出行环境,先后安装了污水管道、检查井、化粪池,新建活动广场,修建仿古凉亭,硬化村内街道和巷道,绿化人行道,安装花岗岩路牙,粉刷墙壁,彩绘围墙……如今的东坪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裕。东坪村党支部一班人全心全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75岁的马占礼正弓着腰在自家菜园里拔除杂草。“老支书,又在忙活呐!”邻居李婶路过问候。马占礼直起腰笑着回应,“闲着也是闲着,能做点儿啥就做点啥。”有着41年党龄、曾担任16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占礼对东坪村家家户户的情况了如指掌。退下来后他依旧时刻关注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无论是人居环境整治,还是矛盾纠纷化解,他都走在前面,为村民带好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老党员们纷纷行动起来,走在前作表率,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67岁的马占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这几天正是黄花生长的关键时期,除草、施肥、浇水都不能马虎。” 记者见到他时,老马正忙着指导工人进行田间管理。作为该村黄花种植基地的管理负责人,马占文每天最早来、最晚走。“我是党员,就得为乡亲们多做点事。”2017年,村里启动了危房改造项目,一些村民对搬迁存在顾虑。马占文就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政策,消除他们的疑虑。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陆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村里安装自来水和下水道后,马占文又给村民算长远账,村民们听后主动配合,乱倒污水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
东坪村“两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发展多元种植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种植户康连青和丈夫武占全就因此尝到了甜头。“我们从2022年开始种西瓜。那时候听说邻村有人种西瓜赚了钱,我就想,为啥不试试种点收益高的经济作物呢?”康连青说:“当时啥都不懂,只能多问、多学。除了到邻村取经外,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后期销售,村里全程扶持,为我们保驾护航。6亩西瓜当年赶上好行情,一下子赚了2万多元。”第二年她果断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2亩。看到康连青家的西瓜连年丰收,2023年,村里五六户人家跟着她种西瓜,收入都不错。
“我们帮村民统一卖粮、团购买化肥,每袋能省20元,”王美珍翻开账本,“去年每户光化肥就省了2000元,钱不多,但都是给村民抠出来的实惠。”如今,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此外,村里还种植了110亩青贮玉米、105亩黍子,并以每亩400元流转土地。“岁数大的村民不用下地,每年也能拿流转费,”站在村后连片的庄稼地里,王美珍感慨道,“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脚踏实地,以人心换人心,干群一条心,村民才愿意跟着往前走,村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