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新疆社区看到维吾尔族阿姨跳麦西来甫,我突然想起家乡大同庙会上的扭秧歌——同样热闹,同样藏着咱中国人的精气神,为啥不让这两种文化‘牵牵手’?”近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工委志愿者、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大三学生冯佳琰拿着一本贴满文化活动照片的手账,向记者讲述她投身晋疆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的故事。这位来自大同的姑娘,用课余时间在新疆社区搭起文化桥梁,让大同的古韵与天山的风情在互动中交融。
“一边是‘表里山河’的厚重,一边是天山脚下的风情,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冯佳琰说,在一次社区志愿服务中,她发现不少新疆居民对山西的了解停留在“醋很酸”,而家乡的亲友对新疆的印象也多是“风景美”。“那一刻我就想,我能不能做个‘传声筒’,让两地文化走得更近?”带着这份初心,冯佳琰主动联系新疆社区工作人员,申请成为文化交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从此开启了她的“晋疆文化牵线之旅”。
“文化交流不能光靠说,得让大家摸得着、尝得到、玩得起来。”这是冯佳琰在志愿服务中总结出的“秘诀”。为了让当地居民直观感受差异,产生共鸣,她策划了“晋疆文化面对面”展览:一边摆上从家乡带来的剪纸作品、云冈石窟明信片、晋商票号复制品,一边邀请社区居民展示冬不拉、维吾尔族花帽、哈萨克族马鞭,自己则当起讲解员,从“山西剪纸里的吉祥寓意”讲到“新疆乐器里的草原故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冯佳琰还巧妙地将专业与文化结合,组织社区居民线上“云游”山西植物标本馆,讲解山西的枣树、核桃树背后的农耕文化;同时走进新疆棉田、果园,用通俗的语言教大家识别病虫害。
去年暑期,冯佳琰参加新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把文化交流延伸到“刚需服务”中。她组织队员开展“双语助学”,用“山西话+普通话+维吾尔语”帮社区孩子辅导功课。
如今,冯佳琰的志愿服务已结出累累硕果,在新疆社区,“山西文化微课堂”成了固定项目,居民们跟着她学剪“福”字、捏面塑,还能哼上两句山西民歌《走西口》。社区主任评价她说:“小冯不是在‘送文化’,是在‘种文化’,种在我们心里,长出了‘一家人’的感情。”这份付出也让冯佳琰收获了“优秀志愿者”的荣誉。
采访最后,冯佳琰翻到手账里一张照片——那是她和社区居民一起绘制的文化墙,左边是恒山和云冈石窟,右边是天山和坎儿井,中间用一条彩虹连接。“这就是我想做的事:让山西和新疆的文化,像彩虹一样连在一起。”
从大同到阿拉尔,跨越3000多公里,冯佳琰用志愿服务的脚步,架起了一座晋疆文化交流的“青春桥”。这座桥,连着两地的文化瑰宝,也连着两地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