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在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2月11日,49岁的民警范斌清晨5点半被闹钟叫醒,7点前来到警务工作站,开始了一天的警务工作。与范斌一样,市公安局综合警务支队的千余民警,按照既定的勤务运转模式,以综合警务工作站为平台,为主城区街面的百姓守护着和谐、安宁……
成立于2013年9月的综合警务支队,以“综合用警、屯警街头、扁平指挥、打防并举”为主体思路,将多个单一职能的警种优化整合,24小时实施街面巡逻防控、交通秩序管理、治安综合整治、消防安全检查、案件处罚办理、窗口服务群众6项职能,践行着民生警务新路径。
屯警街头,贴近百姓,60多部巡逻车、67个警务站,闪烁的警灯释放着平安信号
主城区街头,遍布蓝白相间的警务工作站,随处可见的公安巡逻车,昼夜闪烁的警灯……如今,在我市主城区群众明显感到屯警街头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源于2013年的警务改革。这一年,市公安局在学习借鉴外地警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同治安实际,推出了综合警务模式,综合警务支队应运而生。此次改革,将魏都大道以西,清远西街以南,云中路以东,北都街以北划为试点,抽调了70名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警种的民警,组建了两个中队,将试点区域设置成4个警务工作站,对试点区域街道进行巡逻防范、交通和消防管理,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和案件,接受群众报警和求助。
同年10月,综合警务改革全面铺开,将此前实行的以魏都大道、迎宾街为轴划分的4个街面治安管理片区,划归综合警务支队管理,建设67个警务工作站,将原属各警种公安用车统一编队。整合后的千余名民警分编4个大队、16个中队,实行屯警街头“四班三运转”勤务模式。老民警范斌告诉记者:“我今天上白班,主要负责街面治安巡逻、接警情、处理警务,明天白班是交通疏导和沿街商铺治安巡查,后天上夜班,负责夜间的接警情、处理警务和巡逻。综警民警以主要街道为线,以繁华地段为面,一上班就是这样在街头忙乎着。”
“看到路边的警务亭,我感到特有安全感。”市民刘喜对屯警街头印象深刻。在他的记忆中,民警一般都是坐在办公室,有警情才出现,现在不一样了,民警的办公室搬到了街面,对犯罪分子是一种震慑,对百姓是一种安全。
“我们的民警实行街头布警轮班勤务,真正做到了24小时巡逻,接处警。”综警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制创新推进了“24小时勤务”、“警力前移”。
综合警务改革,引起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省、市相关领导调研后认为,警务工作站以提高街面见警率、一警多能的管事率和群众满意率为抓手,打、防、管、控一体化,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打击防范保平安。”市委书记丰立祥、市长李俊明对警务改革给予了极大关注,多次赴警务工作站调研、指导,慰问一线民警。
据统计,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综合警务支队辖区刑事案件环比下降分别为25%、33%、14%、9%、4%;其中“两抢一盗”案件环比下降25%、16%、29%、8%、6%。
一警多能,五指合拢,提高了时速,提升了效率,更大程度挤压了犯罪空间
过去职责单一的治安警、交警、巡警、刑警等多个警种,通过整合优化为一警,五指合拢,击出“打防管控”的重拳,大大挤压了犯罪的空间。
去年11月12日23时30分左右,综警支队一大队一中队民警巡逻至齿轮岗附近时,发现一辆小轿车未悬挂号牌,当即行使交通管理权。在查看证件时发现司机神色慌张且语焉不详,进一步盘查发现车内藏有吸毒用品,再检查,搜查出冰毒6袋,共计27克。既查交通违法,又进行治安管理,综合用警让犯罪无处遁身。
综警职能的变化,提升了打击犯罪的时速,投入最小的警力获取最大的工作效能。去年11月,古城东商业区连续发生撬盗商铺案。综合警务支队对每周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警情研判,锁定了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并根据警情调整警力。民警带题破案,有针对性地对闲散人员进行盘查。去年12月1日4时许,民警将正在实施盗窃的高某当场抓获,破获撬盗商铺财物系列案件12起,涉案金额达5万余元。
警力资源优化配置,民警“带着警情去上岗,突出重点去巡防”,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巡逻跟着指令走”。去年12月13日18时左右,综警一大队一中队便衣民警在清远西街巡逻时,与一年轻的“警察”擦肩而过,这么年轻就是“二级警督”?这让民警产生了怀疑,一问再问,这名“二级警督”慌了神。民警依法从其身上搜出假“督察证”、“国家安全局工作证”、“人民警察工作证”等证件,随后又在其入住的宾馆房间查出大量警用装备、多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多份招工合同,为群众挽回了财产损失。
“这种用警模式初步实现了社会面管控由被动、静态的粗放管理,向主动、动态的精确管理转变;运作模式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单一用警,向一警多能、管控一体转变。”综警支队支队长李波如是说。
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王武道在谈到警务改革的成功尝试时,认为这是一次警务机制的深度改革,是一次警力重组、警权重构和警队重建的有益实践。
民生警务,服务群众,百姓平安的背后,是每位民警默默的付出
“现在感觉民警就在我们身边,心里很踏实。”家住大同四中附近的李女士说。她的工作单位在御东新区,以前晚上下班回家总是提心吊胆的,如今,远远看到一闪一闪的警灯,特有安全感。
在香格里拉警务工作站挂着一面写有“警民鱼水见真情,热心扶助寻亲人”的锦旗,民警讲了其中的故事。去年11月4日夜晚,一位出租车司机向他们求助说,有位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老人只知道自己是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人。民警将老人带回警务工作站,一边买来热菜热饭招呼老人,一边与老人所在地公安局联系。得到查无此人的反馈后,民警又回到发现老人的附近派出所查找,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亲属。
记者在综合警务支队会议室看到,一面墙上挂满了这样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这样的故事。
“警察同志,我要去北馨花园,怎么坐车啊?”民警郭文君把问路的大爷送到公交车站后,笑着说:“多小的事儿我们都管。”一次,一名男子来到警务工作站,说自己钱包被偷了,没办法回家,了解情况后,郭文君和同事给这名男子凑出了吃饭钱和回家的路费。
郭文君调侃他们是“全能警察”,什么事情都管。今年寒冬的一天晚上,他们接到报警称,在商医岗附近躺着一名男子。这名男子身上有浓重的酒味,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民警把男子抬回了工作站,给他裹上大衣,喂了热水。一直等到他酒醒后说出了小区地址,民警开车把他送回了家。
在日常勤务中,警务工作站的民警还需是“活地图”、“万事通”,做到有问必答。虽然“问路”、咨询”等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这里面更多流露的是群众对公安民警的信任与感情认同。为群众“指路”、“倒水”、“解疑答惑”虽是举手之劳,但都是实实在在的群众工作。
记者在金牛警务工作站采访时,民警指着饮水机说,这既是让巡逻回来的民警有热水喝,也是为过往路人准备的。记者看到,警务工作站还备有急救箱、针线包等物品,把便民服务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其实,警力下沉只是改革的手段,把心沉下去,能够和老百姓想到一块儿,才能真正体现出警务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综合警务支队政委万占奎如是说。
百姓平安的背后,是每位综警的默默付出。2月26日凌晨3时许,记者与综合警务支队督察大队民警一同暗访,感受到了民警们的辛苦。在新南站警务工作站,记者看到屋内灯火通明,民警正在电脑前汇总当日的警务动态。40分钟后,记者又来到“沃尔玛”警务工作站,四大队三中队民警刚刚巡逻回来。中队长张宝升说:“夜间巡逻最容易发现问题,尤其在深夜,所有出没的人员、车辆都得重点盘查。”
寒风刺骨的冬夜,当你在暖和的被窝享受平安时,他们还在不辞辛劳穿梭于主城区的大街小巷。哪里有危急,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求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礼赞,大同的综合民警,城市的“平安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