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装修理性选择明白消费
瓷砖有色差 更换费周折
市民李女士去年装修时,装修材料是奔着所谓的“十大品牌”来选购的,不想磁砖还是出现了问题。据李女士介绍,工匠在厨房贴了一部分瓷砖后发现色差较大,李女士赶紧停工前往商店交涉。店方称厂家暂时没货,无法为李女士调货。李女士提出更换品种,店方开始并不想承担之前给李女士造成的损失,在李女士的坚持下,商家才为李女士赔偿了损失,更换了磁砖。
王先生在装修过程中,按期订好的橱柜商家迟迟不能交货,延误了王先生的整个装修进程。面对王先生提出的退货要求,商家的态度还非常恶劣,最后王先生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商家才为王先生办理了退货手续。
家装建材 炒作“概念”忽悠人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建材产品只要打上环保、绿色等字眼,销量就会比同类产品增加几成,以至于很多产品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却以绿色环保为卖点忽悠了消费者。
记者走访多个家具建材市场发现,打着各种“噱头”的宣传比比皆是。比如,木地板纷纷打出“抗菌地板”、“负离子地板”等新概念,宣称地板接触到空气中的水分能释放出抗菌物质;瓷砖产品中存在超微粉、聚晶微粉、纳米晶化等让人难以看懂的专业材料、工艺技术,号称可以缓解疲劳、分解甲醛、祛除异味、保健养生等;不少涂料品牌都推出了儿童漆,价格要比普通漆高出很多,据记者了解,很多儿童漆相较于普通漆主要是方便擦洗,其环保指数与普通漆并无差别。
工商部门提醒,在购买家居建材时对样品与实物间合理的差异事先达成一定共识。部分建材、家具由于原材料的天然属性,样品与实物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商家应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在合同中注明,消费者在订购前,也应对此有一定了解。
家装设计师 “重金外聘”不可信
我市有不少挂牌外地的家装公司,其实,这些家装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挂靠”式的,他们与对方几乎没有关系。
记者近日以家装为名,在东关附近走访了两家挂着外地牌子的家装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欧美式风格等都得心应手,设计师都是外聘的高级人才,有的还是在国外深造回来的。记者与两位设计人员交流时,发现他们讲着一口流利的大同话。
一位曾经搞家装的贺先生告诉记者,一年前,他在一家自称是北京某家装公司的大同分公司打工,其实老板与北京某家装公司的老板仅仅是认识,为了在大同打造名气,才有意挂靠北京某家装公司的。而公司里几位所谓的重量级设计师,一位只在北京计算机学校学习了一年多,其他几位也是周边地区打工者,家装公司却对外宣称,多位设计师是从北京、上海重金聘来的。
据在某家装公司打工的栗小姐介绍,他们公司也有所谓高薪外聘设计师,他们的高级设计资质证件是花钱“搞”来挂在墙上唬人的,其实公司都是一些普通设计人员,甚至连专业学校都没有上过。
“砍价会”商品 质量售后难保障
春节后,市民肖先生准备装修新房,去逛了一下建材市场,小广告接了一大堆,不是商家低价直销,就是在宾馆里搞团购会,有的还送黄金、献大礼。面对一大堆的宣传单,肖先生一头雾水,面对这么多的砍价会,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建材市场装修材料价格普遍较高,一些市民为了省钱或不了解情况,被商家引诱加入了砍价会。由于个别商家组团举办的小范围砍价会缺乏监管,往往存在以下陷阱:第一,产品质量以次充好,商家提供的建材价格往往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质量却难以保障;第二,很多团购或砍价会都有规定,一旦加入某项活动交了定金之后,是不能够退出的;第三,参加活动商品没有售后保障,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他们会说是活动价,不包退换。
专家提醒,消费者面对诱惑一定要冷静谨慎,学会保障自身利益,尽量保存与商家交流的信息,一旦上当受骗,可作为证据。
“团购”家具 暗藏猫腻慎选择
李先生本想参加团购买一套既实惠又漂亮的名牌家具,却不想“活动优惠”的“猫腻”害得生了一肚子气。
2012年11月,李先生参加了一个由9个品牌家具共同举办的“团购会”,在会上,有一个品牌推出“每平米146元”的价格,商家说家具按照实际的用料面积折算价格。李先生选了家具的样式并付了款,等家具拉回家后李先生仔细一算,发现与商家承诺的价格差了一千多元。
李先生找到了店方,对方给出的解释是“只要改变原来材料的形状的,就要收50元的‘异型费’,比如将桌角改成半圆、将木板刨面改斜”,每个门的价格都要比原来承诺的高出很多,家具木板重叠处也要重复收费。李先生要求退还差价,对方说他们解决不了,可以去找厂家。
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团购或商家的宣传,要仔细弄清楚宣传内容是否属实后再决定购买。购买家具时,消费者一定要让收款台开具正规的售货发票,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先行找家具城交涉。其次,当销售人员向消费者做出某种承诺时,消费者一定要让销售人员把相应承诺的细节标注在正式的发票上,并让家具的经营者和销售者盖章签字(单独只有销售者的盖章签字也是不妥的),为日后维权提供证据。
外包装修也要不定期监工
随着消费理念的成熟,找装修公司装修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选择。由于装修公司良莠不齐,或者签定的合同不规范,或者优惠宣传与现实操作不符,造成装修效果或质量不尽如人意。
工商、消协提醒消费者,一定要选择信誉好的装修公司,必要时在合同签订时进一步细化一些具体的条款,尤其要注意隐蔽工程,尽管装修公司有所谓的监理队伍,但最好自己不定期地监工,或委托专业人士监工,以防对方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减少施工程序等。另外,一定要注意留好证据,以保证发生问题时有据可查。在履行合同时,自己不太懂时可以请第三方为自己逐项比较,核对相应条款,把一把装修公司的报价单,以免对方做手脚。
也有消费者选择零散工匠进行装修,这就需要事先多方打听其技艺和人品,这样的“游击队”会因没有约束,在质量保证上更难保证。
购买家居建材产品,对于产品的保修期一定要提前与商家咨询好,最好书写在发票上,以免发生问题时对方不认账。一旦发生问题,要保留好证据,及时向商家主管部门或工商、消协进行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理性装修才不会被“绑架”
装修是一门学问,许多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常被建材商家、装修公司牵着鼻子走,尽管每一位消费者不可能为了装修一套房子练就成这方面的专家,但掌握正确的装修理念,至少会杜绝这方面的倾向。
家是为人服务的,健康的选材、简洁的设计、居家的舒适是装修的首要目的。脱离了这一要义,装修就会成为负担,甚至是危害。
在现实中,有的商家在摸清了消费者的心理后,常常对所售产品夸大其词,还有的商家故弄玄虚,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原则,不要一味地任凭商家牵着鼻子走,要保持理性的态度,让自己在品牌、价格、风格等多层次的装修要求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装修空间,创意属于自己的装修消费模式。
装修是个系统工程,理性的装修态度还会引领消费者科学、有节奏地分配装修资金,杜绝虎头蛇尾,避免金钱浪费。这样一个从功能需求出发,兼顾美观,考虑居家舒适的装修方案,打造出的也一定是个惬意、舒心的家。 撰稿 邸东芳 尚铁军 龙中华 摄影 陈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