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40万 农业职业经理人走俏
在职场,往往企业高管的收入非常可观,常常被人们称为金领、打工皇帝。
而在四川农村,也出现了一批这样的金领,出现了一批代为农民种田种粮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成了农村合作社的争抢对象。
政府培训 成合作社争抢对象
瘦小的王志全是崇州市隆兴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从2011年3月开始受聘成为隆兴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以来,王志全已经当上了四个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种植的粮食面积超过2000亩。王志全说,“像今年种的,我把这个产量降(算)低点,我每亩田要得到一百七八至二百元,2000亩田我能得到40万元的收入。”
2011年,成都崇州市开始试点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模式:职业经理人必须经过政府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成立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带领合作社种田种庄稼。试行以来,一些精通管理、善于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成为农村合作社的争抢对象。
收益挂钩 分享土地增产红利
在川西平原,田地不成片比较零散,在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之前,王志全自家种有3亩地,种庄稼的收入不多,王志全平时主要是做小生意。现在,四个合作社、要种2000多亩水稻。种的土地多了,王志全也感到有奔头了。同时,有了职业经理人来安排生产,田里田外,村民自己也不用操心了。
崇州市隆兴土地合作社农民周桂英说,“他管理得好,他们已经管了两三年了,都比我们这些人弄得好。人家菜籽、麦子经营管理得好。比我们自己种要好,这是事实。”
由职业经理人来规范化管理,土地的收益也明显提高了。所以,村民也心甘情愿把土地交给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2013年,由王志全管理的隆兴合作社水稻亩产576公斤,比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水稻亩产增产70公斤。年底平均每亩增收400多元。按照合作社的约定,农户提取每亩500元的保底收入后,增收部分按照1∶3∶6,合作社提取10%的公积金,社员分红30%,职业经理人分红60%。王志全管理的七八百亩土地,拿到了十多万元的分红收入。
“他的劳动报酬来讲,他实际上主要是和合作社采取利益挂钩的方式实现的。职业经理人和合作社签订包产协议,超过这个产量了以后,按照超额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合作社自身的利益,又可以保障职业经理人有一定稳定的收入。”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潘斌说道。
多重监督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在成都崇州,28岁的大学生“村官”魏涛接手这片土地之前,这700亩田地就全部流转给了一家房地产企业。这家企业接手后,将原来种水稻种油菜的大田大地改种上了经济作物。然而,到了第二年,企业没有赚到钱,村民的租金也打了水漂。
工商企业退出后,农民重新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农业合作社,选举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按照经营权和产权分开的原则,农民作为业主和股东,自主招聘职业经理人。
崇州市千丰合作社理事长魏久明说,“他们承包的和我们合作社入股的形式,老百姓不担风险。播种,播什么种,生产,所有的买进卖出,我们合作社全程监督。”“监事会主要是监视我们用工,所有的一切开支,政府给的肥料,这个种水稻必须要通过监事会,搞其他的事情或者套种也可以,或者沟沟里养点鱼也可以,不能种其他的。”崇州市千丰合作社监事长杨刚说道。
在农业合作社,种什么得由村民说了算。作为职业经理人,到了种植季节,就必须提前向合作社提交自己的种植方案、经营计划和盈利目标,报经村民理事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去执行。
崇州市千丰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魏涛说道,“因为政府有明确规定,比如说今年,我合作社700多亩地,每亩田必须按300斤卖给国家,基本上21万必须按标准,按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进行上卖(国家)。”
解后顾之忧 政府助力职业经理人
在崇州,取得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的都是一些头脑活络、懂得经营管理的种田能手或是大学生村官。为了让这些大学生村官能够放下心来扎根农村,当地政府想尽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方便农业职业经理人,成都市农业部门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在农资、农机、劳务方面也建立了公司化运作的农业超市,给农业合作社和职业经理人提供后勤保障。崇州市农发局副局长说,“我们的职业经理人只要获得资格证书,他就有资格去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我们政府对他进行补贴60%。”
据了解,目前成都崇州市有440多人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整个成都市有7900多人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