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民俗馆开放之初遇“瓶颈”
自本月15日开放以来,位于府文庙西侧的大同古城民俗馆广受市民好评。但由于现有布展空间有限,刚刚亮相的民俗馆便因后续发展能力,面临后劲不足之虞。
记者昨日采访时了解到,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建筑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的民俗馆便迎来近400人参观。辽代的马蹄杯、倒流壶,明代的八仙桌,民国的狮帽筒、六扇屏,德国的百年旧火炉、折叠照相机……让众多游客兴趣盎然。但记者同时发现,只有五开间的民俗馆因空间有限,很多价值不菲的老物件只能堆放在桌上或重叠在一块儿,4把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也有两把摆满了展品。原本预计向公众展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也没有及时推出。
据城区古城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由城区区委、区政府筹办的大同古城民俗馆,初衷是唤醒悠远的文化记忆,激发无限城市自信。截至开馆前,已收到社会各界热心市民和收藏家提供的藏品6大类150余件。按照大家的想法,这些带有深厚历史记忆的藏品要分门别类展示,且类似绢人、剪纸、结艺等非遗项目,也想在馆内实景演示。可是因为空间太小,原来的布展计划并没能如期实现。一些藏品诸如城市改造中古代民居的照壁、砖雕等,只能暂存在仿古街的古玩店里。至于近日很多市民准备送来展示的老式家具、古代石磨、屏风,只能临时登记一下,根本无力接收。
不少市民表示,现在古城范围内云路街、鼓楼东西街、县楼南街已恢复了大量古民居四合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商业开发的同时,拿出几个院落支持民俗馆的收藏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