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书法家殷宪:开掘平城魏碑 守望大同文化
平城魏碑,大同灿烂历史文化的显着符号之一,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醒目的丰碑。大同,魏碑故里,魏碑书法的历史源头所在。
如今,无论是在国内学界还是书法界,谈到这样的历史与文化概念,当不会有人置疑,已然成为普遍共识。而仅在二三十年前,却与如今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异,研究魏碑者,多只知洛阳而不知平城,推崇魏碑的书法家们,临学的亦多是“龙门二十品”,而更为雄强古朴的平城魏碑却多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少有人识。
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执着的研究精神和坚韧的意志信念,多年深入开掘平城魏碑文化,在学界和书法界,为平城魏碑树立起应有的地位,让魏碑真正找到故里,回到源头。他就是我市着名学者、书法家殷宪先生。
日前,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2014年第四期上,从36页至138页,以逾百页的篇幅,刊载了“北魏前期碑刻书法特辑”,既有殷宪等学者的学术论文,亦展示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平城魏碑作品,其中《北魏平城书迹综览》、《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石椁铭刻》、《北魏司马金龙木屏风漆画题记》等三篇三万多字由殷宪执笔撰写,再一次全面肯定了大同作为魏碑故里的文化坐标。而大同有此文绩,殷宪先生可谓功苦大焉。在采访中,很多学者如此评价,殷先生是大同历史文化领域的“劳模”,是弘扬大同文化的功臣。而在记者眼中,他更是完美践行了中国传统文人“立言、立功、立德”追求的一位学人典范。
立言:厘清魏碑文化之源流
生于1943年的殷宪既是学者,亦是书法家和诗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已出版论着《平城史稿》、《云朔骋怀六辑》、《大同新出唐辽金元志石新考》等多部,并有百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其书法创作自成一体,行草参以魏碑笔意,小楷古朴厚重,典雅自然。旧体诗创作亦古风浓郁,诗情沛然,展现出厚重学养。
殷宪先生1968年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大同,初任中学教师,后长期在党委政府部门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政务工作之余,集中精力进行北魏平城考察与研究,经他发现并研究的有北魏明堂遗址、大同智家堡北魏壁画墓、大同操场城北魏平城宫殿遗址、方山灵泉宫遗址、代魏早期燕昌城遗址、大同沙岭破多罗夫人壁画墓、北魏至北齐的北新城遗址等。其中大同沙岭破多罗夫人壁画墓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同操场城北魏平城宫殿遗址入选“2009年度山西十大考古新发现”。
殷宪对大同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经他发现并论证研究的北魏明堂遗址,对今日的整体保护修复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让他备感自豪的还是平城魏碑研究成果,从真正意义上厘清了魏碑文化之源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爱好书法并潜心历史研究的殷宪就开始关注平城魏碑,而让他感到困惑的是,谈及魏碑,国内书界学界似乎只专注于北魏迁都洛阳后的50多年,而平城近百年几乎是空白。1986年,国家计划出版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各出一卷,殷宪为《大同卷》特别撰写了《大同魏碑及历代碑刻》,以大同博物馆馆藏魏碑和大同历代碑刻为内容,着重介绍了平城魏碑。1987年,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殷宪将论文《大同魏碑三种》提交,引起各方关注,殷宪在文中写道“自清嘉靖以来,魏碑备受推崇,但如同人们长期只知有龙门造像,不知有云冈石窟,亦只知有洛阳魏碑,不知有平城魏碑,实为舍本求末。”后《光明日报》在报道该研讨会时,特别将这段话摘要刊出,引起学界震动与思考。
从此,殷宪更加将精力放在魏碑文化研究和碑帖收集中,1999年,在《书法丛刊》上,他发表《大同魏碑述略》、《大同北魏明堂瓦刻文述略》,又一次激发国内外广泛反响,日本京都艺文书院的学者专程来同,就平城魏碑研究向殷宪讨教,并将殷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日本杂志《金石书学》发表。2006年,应着名书法家石开之约,殷宪将多年研究成果汇总凝结,写成万余字的《平城北魏书法综述》,刊发于《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在该刊的按语中这样写道:“因殷宪的研究与努力,如今平城魏碑已成为中国书法最引人瞩目的领域之一。”当年岁末,殷宪因该篇论文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理论)。此后,殷宪更作为中国魏碑文化研究的学术权威而成为平城魏碑的代言人,每一年都在《中国书法》、《书法丛刊》和日本《金石书学》上刊发平城魏碑的研究文章,不断加强平城魏碑的文化影响。1998年,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七卷本《魏晋南北朝卷》作者刘涛先生访问殷宪后用其所藏资料,增写了“平城时期”一节。因此书为大学书法专业教材,平城书法便也进入了大学课堂。
立功:让魏碑故里重归平城
可以说,殷宪先生的深入研究与不懈传播,让魏碑故里重归平城,是为弘扬大同历史文化所立下的卓着功勋。
魏碑,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为高,其风格多样,高古质朴,宽博峻整。而北魏书法铭刻体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正如殷宪在新撰文章《北魏平城书迹综览》中所述:“北魏平城百年,这在以往的中国书法史几乎是一片空白。依着中国尊夏仰夷的传统史观,南北朝历来以南朝为正朔……所以,北魏平城时期乃至整个十六国至北朝200多年,在平城土地上诸多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包括书法在内的绮丽文化,难得史家、书家一眼正视,或没而不传,或传而不显。”一如大同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平城魏碑以其显着的历史意义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而任何的忽视,其实都是对历史的漠观。
采访中,殷宪说:“形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是大家不了解。而我在大同,能够收集大量资料,并且我了解北朝历史,对书法亦有心得,所以有机缘能让我为中国书法史填补空白,为大同文化拾遗补阙。”而殷宪能产生出影响卓着的研究成果,正是将考古调查、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三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研究中,殷宪注意将一砖一石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和阐释,逐步形成追求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平实而不尚浮华的学研之风。
殷宪说,魏碑是北朝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有一定发展阶段和演变过程,魏碑平城体、青凉(古青州凉州)体、洛阳体三家合一才是魏碑的整体概念,而平城魏碑是其源头和早期形态。对照着大量的碑帖,殷宪向记者介绍说,平城魏碑苍劲古拙,雄强有力,展现出的是强悍的民族精神和盛世气象,而洛阳魏碑已明显开始楷化,有的略显纤弱,这种差别正如云冈石窟与龙门造像之间的差异。他说:“书法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民族密不可分,因而不能就书法研究书法,亦不能单纯将理论研究与书法实践分开。”
在国内学界及书法界,人们评价殷宪书法是“学问中溢出的书法”,而学术研究则是“书法创作中领悟出的历史”。而这也正道出他学术与书艺双臻的根源所在。
立德:扶掖后辈将文脉传承
殷宪先生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学人风范,不倨傲,很朴实,待人宽厚,意蔼神和,特别是对年轻后辈,多悉心点拨,言传身教,用心传承生生不息的大同历史文脉。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牌匾艺术指导中心主任董其高感慨地说,只要是对平城魏碑书法研究与传承有益的事,殷宪先生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如今仍不顾年岁已高、体弱多病,还常常去古迹现场调查,叩石拓碑,为保护大同历史文化奔走呼吁,这种学者风范和大同情怀特别让人尊敬。
殷宪为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主任、《北朝研究》主编,作为核心领军人物,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在古城大同掀起了研究北朝历史的高潮,带出了一个颇有文化活力的学术群体,推动了国内北朝历史的研究。而在书法创作方面,在他的影响下,以张谟、李渊涛等为代表的青年书法家,都热爱魏碑书法,潜心于平城魏碑中汲取艺术养分,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
平城魏碑,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山高人为峰,殷宪,则无疑是这座山峰上坚定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