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虽然尚处春季,但今年山西省的蔬菜地头收购价却已经一落千丈。菜农多收了三五担之后,不得不面临赔本扔菜的尴尬。如何解决蔬菜种植"大小年轮换",菜价波动过大的问题?有农业专家提出,增加农民直接补贴,完善农超对接、引导农民加入农业保险,或许是目前减少农民损失的办法。 供大于求是主要问题 对于出现目前部分蔬菜滞销的情况,太原市农委蔬菜处处长张志强认为,蔬菜供大于求还是主要问题。事实上,每年的春秋两季蔬菜价格都波动较大。设施蔬菜本来就是起到把蔬菜上市时间"春提早、秋延后"的作用,这次叶菜类蔬菜降价的主要原因也是外地菜大量入晋,使蔬菜供大于求。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专家潘云认为,部分地区不注重市场调查,一味地发展反季节蔬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种菜扎堆,品种单一撞车,最终还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张全营认为,山西省在发展一村一品和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同时,也应引导农民增加蔬菜种植品种,错开蔬菜上市时间,避免种菜一哄而上,这样才能增加蔬菜销售价格的抗风险性,平衡各种蔬菜之间的价格波动。 此外,潘云也提到,鼓励农民为农产品投保,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还需加大补贴力度 早在3月份,太原市就启动了今年的"春雨行动",物价部门对全市的蔬菜种植大户发放了150.8万元农资价格补贴。全市共有23家百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享受到了农资补贴。此外,太原市还向农民提供部分优质化肥,平均每吨让利200元。 张志强表示,目前太原市共有设施蔬菜3万多亩,其中大部分都是种植了叶菜类蔬菜。不过由于滞销和跌价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太原市农业部门尚未对农民启动补贴等手段。 此次,太原市小店区也有部分蔬菜出现滞销情况,该区农业局总农艺师张全营表示,政府应当加大对菜农的直接补贴。建立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流通成本畸高待解 一方面是菜农蔬菜滞销,价格跌破成本,一方面却是百姓没有感受到蔬菜价格下降的红利。究其原因,潘云认为,"蔬菜流通环节过多,中间加价严重是主要原因之一。" 4月25日,记者对太原市土豆、西红柿、黄瓜、油菜等十种蔬菜的省内地头收购价、大型批发市场批发价和超市销售价进行了比较。其中,土豆的收购价为0.5元/斤、批发价为0.7元/斤,销售平均价则是2.56元/斤。黄瓜的收购价为0.6元/斤,批发价为0.8元/斤,销售价则是1.44元/斤。圆白菜的收购价为0.1元/斤,批发价为0.2元/斤,销售平均价则是0.6元/斤。通过对比可见,流通环节加价最少的西红柿,在超市的销售价也比收购价涨了一倍。圆白菜则上涨了6倍,土豆上涨了5倍多。 张全营讲道,农超对接能有效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但是超市对农民的结算周期一般为2-3个月。"这样的结算周期,对于农民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农民的利润微薄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资金积压。"张全营告诉本报记者,"超市对蔬菜的花色品种追求比较全,单一或者几个农业合作社,难以满足超市对蔬菜品种的数量要求。超市和农民都有自己的苦衷,农超对接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家还应该为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多做一些工作。" 本报记者 苏景岳 实习生 李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