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高职在校生4038人;其他院校2所(五年制师范前三年属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33所(其中市属职业高中学校22所,市属普通中专学校5所,市属技工学校1所,行业企业办技工学校4所,省属中专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9294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不断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全市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是精心构建三级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全面优化。我市致力于构建市区、片区、县区三级职业教育格局,即在市区组建市级龙头性职业高中学校;在市域西北片区、东北片区、东南片区分别建设左云、阳高、浑源3个区域性职教中心;其他县区根据实际各自兴办有特色职业教育中心,从而形成以市区职业学校为龙头、区域性职教中心为骨干、县区特色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市区、片区、县区三个层级的职业学校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初步构建起以市区职业学校为龙头、区域性职教中心为骨干、县区特色学校为补充的三级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我市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共53个,涉及15个专业门类,其中一批专业成为职业学校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一些新增专业成为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
二是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学校的面貌明显改观。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投入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建设。相继实施了市卫生学校、市技工学校、大同师范、市职教中心、左云职教中心、阳高职教中心、市艺术学校等7个大型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连同一职中、二职中的实训大楼建设项目,浑源职教中心的转型建设项目,全市共计完成投资23亿元,完成职业基建工程达62万平方米。浑源职教中心、左云职教中心于去年年底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评估验收。在进行大规模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的同时,我市大力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建设,几年间各级投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装备建设的资金达1.21亿元,已经建成和正在立项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重点专业有13所学校、37个专业,职业学校的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是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持续加大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通过统一招聘入编教师的办法陆续为职业学校补充了一批专业教师,职业学校聘用了一批兼职专业教师,壮大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同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组织职业学校在职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我市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着力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主动联系合作企业,先后与省内外86家企业签订协议,引企入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扎实开展五年制“三二分段”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积极联系合作高职院校,市区职业学校和区域性职教中心与多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了“三二分段”教育。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90%,一些工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其中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企业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
四是全面落实资助免费政策。认真实施国家和我省的中职学生资助免费政策,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自2007年秋季学期国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开始,至2015年秋季学期,全市共发放助学金13998.25万元,其中市县配套资金4843.87万元,享受助学金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学生的比例为33%。自2009年秋季学期我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至2015年春季学期,全市共发放免学费补助资金20590.52万元,其中市县配套资金10233.06万元,免学费覆盖率达到100%。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大同独特的区位优势,密切对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产业,加快完善以市区职业学校为龙头、区域性职教中心为骨干、县区特色学校为补充的三级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专业布局调整设置和实训装备补充配置,加强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组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加的职教集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促进职业学校实现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积极开展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在学校联办、专业共建、人才培养互通、就业市场共享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扩大我市职业教育的影响,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