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解决我市“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公共自行车这项惠民工程的有序推进,从今年8月1日起,以天蓝色为主基调的公共自行车——“大同蓝”也随之走进了市民的生活圈。在家用轿车保有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大同蓝”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重回属于自己的“两脚蹬”年代,或购物、或上下班代步、或健身,骑行的快感自不言说。
两个多月过去了,落地生根的“大同蓝”在行进路上是否遭遇尴尬?如何让这项惠民工程真正便民利民?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两个多月办卡2.2万余张,“大同蓝”日渐受宠
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服务单位为大同亿鑫公共自行车运营分公司,该公司提供给记者的最新资料表明,目前,我市覆盖主城区和御东新区的公共自行车已投放8000余辆,300个服务点开始试运行。预计到本月底,完成一期公共自行车工程建设目标:350个服务点1万辆公共自行车的投入量。
10月18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御东新区华北星城小区附近的3个服务点进行实地走访,记者细数了一下,分别停靠有20辆、30辆、50辆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依次只剩下了3辆、3辆、18辆。一位环卫工告诉记者,据她的观察,现在每天来服务点取车的市民越来越多,尤其到了周末,有时服务点还会出现空无一辆的现象。在华北星城一期门前服务点,市民薛先生正好还车,他告诉记者,自从小区门前有了公共自行车后,他每天早上7时多骑行健身40多分钟,来回6公里多的路程,每天才只需支付0.5元的骑车费,真是便宜、实惠,“骑”乐无穷。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主要以健身、代步功能为主的公共自行车,也为市民少量购物省了很多力。家住云中路上第乐哈思小区的昝女士说,她工作的单位在齿轮岗附近的广和大厦,由于家离单位较近,选择开车或坐公交车都不如骑自行车方便。所以,自从小区附近有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后,她每天上下班都骑自行车,而且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还能在自行车筐承载的2.5千克范围之内还捎带买一些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小小自行车真是派上大用场!
“从刚投入时的观望,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大同蓝’,办卡数已达2.2万余张,其中有近700张为外地游客。为了满足办卡需求,目前我们把办卡网点已增至两家银行的18个营业网点20个柜台。”大同亿鑫公共自行车运营分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市民使用“大同蓝”遭遇的尴尬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还车难是许多市民使用“大同蓝”遭遇的最大尴尬。一位市民告诉记者,骑行时心情蛮好,但有时还车时,不何啥原因,屏幕总是提示锁止器异常,无论怎样摆弄车辆,始终无法正常还车。而大同亿鑫公共自行车运营分公司客服每天接到的热线电话(0352-5350111)中,绝大多数反映的问题都是无法还车。这倒底是啥原因?大同亿鑫公共自行车运营分公司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的解释是,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市民还不熟悉公共自行车的借还流程,在还车过程中缺少必要环节;二是公共自行车在最初投放阶段需要3到6个月的正常调试期,调试期内出现还车难属正常现象,他们正在积极应对、逐步完善。记者认为,还车不再难,不仅需要市民在如何正确使用上下功夫,而且运营服务单位在系统的硬件调试以及软件服务上也要给力。
“骑公共自行车就是图个方便,没想到还车时,会遇到违停车辆和商贩把自行车停车位都占去了的情形,不得不另择服务点停车,又费时又费力,折腾上几次骑兴也没了。”市民辛先生说出了目前骑行市民遭遇的又一个尴尬。记者在走访中也证实了辛先生的说法。记者认为,避免出现这类尴尬,相关部门也应“对号入座”,把应该承担的责任负起来,把各自部门应该做的事尽快做好,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答好公共自行车这道道德考题
大同亿鑫公共自行车运营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何对待公共自行车,其实是摆在所有市民面前的一道道德考题,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从目前两个多月运营的情况来看,公共自行车也出现了车座、车把、脚蹬被损坏以及摄像头、机柜设施被盗事件,更有极不文明行为,如他们的工作人员近日在御东新区文瀛路一服务点制止几名男子将公共自行车当做健身器的行为时,反遭殴打。记者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在国内,很多城市也推出了公共自行车,但没过多久,不少地方就无疾而终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为大量损坏。这一步如何迈过?不仅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也应是我们每一位市民应该考虑的。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我市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布局均是经过相关部门前期勘察统一规划的,而在一期工程建设中,个别单位为了私利,阻挠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建设工作,也损害了一些市民就近取车骑行的权益。